在农村,人人争看露天电影的日子至今令人难忘,如今,不知是电影抛弃了农民,还是农民抛弃了电影,农村电影市场几乎不复存在。
中国农民一度创造了世界上最动人的观影场景:每到露天电影放映之日,十里八村的人们,或步行、或骑车,扶老携幼,早早聚集在村头的银幕前,兴奋地等待银幕上的故事开始。
宁夏盐池县鸦儿沟村农民黄旭泽说,看电影曾经是村民最激动的事情,很久以前村里放映《少林寺》,全村几乎是倾巢而出,很多家庭为了谁留在家里看门而争执不休。村礼堂被围得水泄不通,室内已经坐满了人,室外还有黑压压的人群。
可这些年来,生活越来越好,家家都有了电视,就是看不上电影了。家家都把自己关在自家屋子里,亲朋好友少了走动,越来越没劲了。村里的电影放映员下岗了,电影礼堂拆除了。说不清有十几年没看电影了,总觉得日子少了些什么。我们都渴望电影再回到我们的生活。
“在我们这里,孩子们想看场电影真比娶个媳妇还难。”距离海南省省会海口市仅30公里的三江镇湖内村也是如此,虽然距离城市很近,但电影却很难“走”到这里。42岁的该村农民王琼益告诉记者,他从出生到现在就没见过电影到村里来放映,每次到城里看电影既花钱又费事,因此这里农民的生活中已经完全没有“看电影”的概念。
鸦儿沟村和湖内村的电影故事并非个别,据了解,目前宁夏全区几乎所有的乡都没有电影院,就连县城电影院也基本上难以为继。宁夏回族自治区共辖五个市,除银川市外没有一家上档次的电影院,石嘴山号称宁夏第二大城市,却没有一家可以放映电影的正规影院,只有所辖平罗县尚有一处电影院,早已在好多年前就停映了。
1991年,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144亿,而到了2004年,仅有750万人次。农村电影观众人数更是跌到了谷底。
电影业无疑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“富矿”。有业内人士分析,假设9亿中国农民每人每月看一场电影,以一张电影票1元人民币计算,农村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就达108亿元,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主体看中了中国电影业这一巨大的市场。但“芝麻开门”的钥匙在哪,人们似乎还没有摸到。
此外,要给农民“拿得出手”的电影看。许多电影公司拷贝质量在下降,记者在兰州榆中县电影公司片库看到,多年的旧拷贝堆放在库房,能拿来放映的不多,还都是老掉牙的片子。断片、无声、画面错位、顺序颠倒等放映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。而城市热映的国内外大片、新片农民根本看不上。难怪一些农民好不容易到了电影场,看几眼就失望地回家看电视去了,他们无法从电影中获得比电视更好的享受。
值得庆幸的是,尽管市场萧条,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农村电影的潜力,许多人不遗余力地关注这块待开发的“土地”。目前宁夏、山西、海南等地出现了企业赞助的影企专场、农民红白喜事专场、科教片专场、爱国主义教育专场、青少年专场等多种形式的放映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今年,宁夏银川市开展了“千场电影下农村”活动,通过市场动作,一家广告公司以30万元买断了广告冠名权。为农村电影市场开了个好头。山东海尔公司出资在全省二级市场放映“2131工程”影片,既推广了海尔的产品,树立了公司的形象,又将电影送到了乡村。
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进展,复兴农村电影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。比如,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的出现,将改善农村电影发行体制不畅造成的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。
电影院的门槛降低,才有望让8亿农民看上电影。(注:本文图片均为网络资料图片)
娱乐多元化冲击不足为惧。同样面临冲击的还有城市,但经过技术改进的电影,给予人们的是视觉盛宴、听觉大餐,没有任何其它娱乐项目可以取代。看电影完全是大众娱乐项目,不像贵族娱乐那么高不可攀。拥有健康向上、物美价廉、群众基础的电影没道理不重新崛起。
一个利好的消息是,从国家广电总局传出消息:一种具备高质量、低成本、流动性强、保密性好等优势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,将逐渐取代我国基层广泛使用的16毫米胶片放映机,带着数字电影走向农村、厂矿、社区、部队、学校……有了这套系统,农民们只要花上3至5元就可看上一场数字电影。目前,浙江台州的区县已建立42个数字电影放映点,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北、山西等11个省区市的农村厂矿也已建立30个数字电影放映点。(完)